今年1月,山东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条例》是对山东省职业教育体系的一次重大改革和完善,对指导和规范山东省职业学院与技工院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影响。
《条例》聚焦提质培优、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明确职业教育与技工院校类型特征。从政府层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完善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办学格局,推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畅通学生成长途径,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进一步将规模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形成服务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动力。
作为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山东省职业学院与技工院校将以《条例》实施为契机,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助力现代职教体系新模式和山东试点建设,积极服务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关键。《条例》一方面要求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另一方面鼓励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突出技能教育特点,让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
山东省职业学院与技工院校将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一是实施引才聚智计划,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健全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外引内培”双轮驱动,鼓励在职教师学历提升,形成“博士+技能大师”高层次人才领军格局。
二是实施教师教学能力达标工程,开展“卓越讲坛”“精品展坛”“教学沙龙”等培训活动,坚持新老教师传帮带,支持教师赴海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研修,持续提升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校兼职任教。鼓励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探索推行兼职教师参加高校教师资格认定,着力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
产教融合既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势,更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条例》着力推进学校和行业、产业紧密对接,通过“建设区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多种方式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促进学校与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打造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山东省职业学院与技工院校将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两翼”建设走深走实。
一是通过策划和组织各类交流会议、论坛和展览等活动,积极推动牵头组建的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1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联合体,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
二是发挥学校在轨道交通、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精准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优势产业,进一步扩大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企业订单、学校卓越人才培养等项目,将产教深度融合的成果落实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上来。
三是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实现科技创新与教育教学的深度交汇与融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专利转化,做大做强社会培训,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职业教育工作的主线是高质量发展,增强适应性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条例》把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趋势,将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打造数字化、智能化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等,将适应性的实招升格为法律规范,为培养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夯实法治基础。
山东省职业学院与技工院校将在以下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紧密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与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
二是校企共同研制高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和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就业即上岗。
三是深化数字赋能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数字技术,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加快推进“数字化+专业”建设。推进数字赋能教材内容变革,强化学生数字技能的培养,实现学生上岗即胜任。
“职教出海”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用职业教育发展的硕果反哺产业振兴和国家大计,是职业教育的责任和担当。《条例》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出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打造国际学院等国际职教品牌。
山东省职业学院与技工院校将深入推进“职教出海”。
一是将政府行政岗位和护理专业群作为引领方向,持续推进菏泽中北技工学校、海外特色班型的建设,真正做到助力国家发展。系统开发更多职教国际标准、双语教材和培训包,多元开展多种形式的海外技术服务,着力打响境外办学品牌。
二是国际办学优势,国际化教育资源,我校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还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
三是高标准办好每一个国际班次,探索与海外国家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开设管理学、社会学、经营学与理工类等专业的国际班,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国际学生培养模式,为境外的中资企业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学习分享,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文案编辑、排版编辑:张清连
责任审核:胡光军、张翔
图片来源:中部国际教育
文案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