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有内涵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国际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实现路径。2021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提高质量为主线,提出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的任务;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其中提出“鼓励职业教育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在当前职业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方位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表征、行动策略及路径,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202478

1、聚焦内涵,把握要义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将国际先进职教理念与国际合作交流的优秀成果融入职业教育教学、科研与服务的动态过程。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是不是高质量的,取决于国际化发展是否把握住政治、经济、文化内涵要义,是否在这三个方面取得了成效,如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跨国跨境传播技术技能、服务跨国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当地就业创业、促进中国文化传播与中外民心相通等。政治内涵:有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平等协同发展。不同政治形态与价值体系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内容、路径、方法、管理形式、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差别。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其本质是平等协同发展。而西方职业教育国际化践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其本质是资本扩张。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忽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差异,通过推进世界范围内的高质量交流合作,促进各国职业教育平等、共同发展,服务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诉求;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共享优质职教资源,互学互鉴、优势互补、平等对话、各取所需,以解决因差异导致的分歧。

经济内涵:有助于服务全球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国际化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它不仅是一个国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还要服务本国企业海外发展对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还应服务于全球经济共同发展,对促进国际就业、助力输出国当地经济发展、增进当地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国际化首先通过立足输出国的产业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境外办学、境外培训、中外合作办学等国际化办学项目合作交流过程中全程融合产业链,量体裁衣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有的放矢培养当地所需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对标找差制定国际通用的专业课程实训标准,输出的国际化人才能够传播技术技能,解决跨国企业的技术问题,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服务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内涵:有助于促进中外民心相通。2016年,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推进民心相通,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拉紧人文纽带,促进各国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心灵相通”。民心相通了,共同语言就多了,文化冲突就少了,彼此之间就能够互相欣赏、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为促进民心相通,我国通过与相关国家发起互办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等国际文化活动,为各国展现各自民族特色提供舞台,以此增进相互了解,激发文化共鸣,这为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走出了民心相通的第一步;职业院校举办的国际合作办学、国际师生交流、国际论坛与讲座、国际职教赛事等国际项目带来的文化互融与交流,让世界切实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从而产生了解中国的兴趣;“孔子学院”“鲁班工坊”“丝路学堂”“中药堂”等“走出去”的教育品牌,传播了中国传统与新兴技艺,让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进民间交往和理解、促进民意相通、加强不同文化间对话提供有力支撑。

202478

2、搭架子定规矩,健全发展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机制、灵活的风险应对机制、同频共振的协同机制,抓住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外部表征,才能确保国际化发展是高质量的。

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在宏观层面,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国际教育合作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建设工作,完善国际合作项目的准入机制、质量监控机制及退出机制。科学有力的政策规范和法规既可以正确引导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也能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在中观层面,需要省级主管部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协调上级主管部门与下级职业院校,引导、监管各种国际项目的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政府在政策、规章制定过程中需综合考量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路径与本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国际项目及资源的平衡性、服务当地企业“走出去”的有效性,以及对已有国际项目的全过程有效管理。

在微观层面,职业院校应对本校国际事务管理部门进行调整、优化乃至重构,明确不同部门在国际化中的具体分工和责任,提升学校层面的工作效率。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国际事务部门,完善和健全国际事务相关制度如国际项目协议机制、负责人机制、监控机制、激励机制、交流生选拔机制、保障机制等。国际项目协议机制和负责人机制应对项目合作框架及主要内容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国际化培养项目能具体有效落实;监控机制应从校、院、系部等层面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及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实时监控项目活动质量;激励机制可通过将负责国际项目管理的二级部门及参与国际项目的教师业绩纳入部门绩效考核、教师绩效考核及职称评审体系达到激励效果;交流生选拔机制涉及交流生的选拔及课程学分互认;保障机制从财务上保障国际项目平稳进行,也保障学生出国学习期间的各项权益。

建立灵活的风险应对机制,首先需从思想上认识到,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会不时出现各种风险并带来巨大挑战,只有不断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才能确保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平稳推进。其次需在行动上积极应对,职业院校应健全风险应对机制,不断完善外事接待、外教管理、国际生培养及管理、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留学生等国际事务管理模式,改变工作思路,革新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在地国际化模式创新内部管理,以新方法、新路子积极应对新风险。

建立同频共振的协同机制,需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全球、全国、全省范围内推动职业院校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其他职业院校间的协同发展,同频共振,多方协调,各取所需。大力推动国际间协同发展、国内校企协同发展、国内校际协同发展。